早在19世纪人类在合成工艺方面就已发现气相-固相和固相-固相的燃烧合成现象。
1825年,Berzelius发现非晶型锆在室温下燃烧并生成氧化物。1892年,Moissen叙述了氧化物和氮化物的燃烧合成。1895年,Goldechmidt用铝粉还原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发现固相-固相燃烧反应,并描述了放热反应从试料一端迅速蔓延到另一端的自蔓延现象。20世纪铝热反应得到工业应用。但是,将燃烧合成和冶金、机械等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制备材料新技术并用于工业生产,还应归功于前苏联科学家的努力。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了很多关于金属与间隙化合物相容性的问题,这一组合最早的实例是碳化钨与钴。在这种复相材料中,碳化钨的晶粒由钴粘牢,它的强度与韧性均较铸造的碳化物为优。这是在1922年发现的,它是新的硬质合金工业的诞生。
1951年,有人曾热压85%硼化铬及15%镍,发现生成一个熔点大约在1040°C的硼化锦。在BatteUe Memorial Institute进行的持久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硼化铬基金属陶瓷在820°C、1000h的持久强度只有钴基合金 Vitallium 的 1/4。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已利用Mo-Si的放热反应来制备MoSi2粉末。从80年...始,原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南京电光源材料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工业大学和中南工业大学等单位先后开展了 SHS (自蔓延高温合成)的研究。1989年,美国加州大学Davis 分校工学院的Mtmir教授应邀在北京科技大学介绍SHS。1991年3月, SHS技术的创始人、前苏联结构宏观动力学研究所的Merzhanov及 Borovinskaya等4人应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的邀请,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举办SHS讲习班,促进了自蔓延髙温合成在我国的研究和开发。自蔓延高温合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高技术“863”新材料委员会、国家教委、原冶金部、轻工部等国家部委甚至企业的资助,“八五”期间国家高技术“863”计划还设立了金属、非金属材料复合的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1992年,原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与前苏联科学院结构宏观动力学研究所组建了合资公司北京华联特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专门利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生产各种陶瓷粉体,年产量达到20t。1994年,第一届全国自蔓延高温合成学术会议在武汉召开。1995年10月,第三届国际SHS会议在我国武汉举行。在“863”计划的资助下,SHS法生产陶瓷内衬钢管在我国已工业化规模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