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发改委对外发布了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这份报告被解读为是在投石问路。舆论普遍认为,下半年国务院会公布城镇化的细则和具体规划。
这份报告的主要着力点在于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大量农村转移人口的持续涌入已经让城市面临严峻的挑战。残酷的现实是,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
发改委提出的思路是“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此外,发改委开出的另一剂药方是城市群,发改委内部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解决城市病最好的办法是建城市群。
发改委称对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下一步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另外再将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江淮、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乌昌石等10个区域性城市群纳入规划中。这10个城市群中,中西部地区占据大半名额。
开弓没有回头箭。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来说,毫无疑问,城镇化已经被寄予厚望。在过去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城镇化一直由政府主导,还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政府平台加土地财政的模式。地方政府靠出售土地获得收入,而更多的房地产开发商涌入地方城镇建设了一座座的楼房被认为是城镇化的一种最为基本的表现形式。
但问题也很快随之而来。地方政府最大且唯一的收入来源是拍卖土地,这导致了土地价格高涨,传导到下游便是商品房价格高涨。到2012年年底,银监会已经明确表态对政府平台以土地做担保进行融资提出了限制。
而另一方面,农民工们并没有伴随户籍改革的完成而被接纳。相反,他们成为了城镇化过程中最尴尬的一环。这里面也暴露了中国城镇化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就是土地城市化的速度要比人的城市化高了起码1倍以上。农民工这一新型城镇化地区的大部分居民,其实并没有完成城市化。而现行的报告似乎也没有特别好的思路如何解决这个悖论。
城市群至多可以解决拥堵,但看起来还解决不了城镇化里根本的问题。关于城镇化,其实有几个问题还是需要考虑清楚的:比如农民的土地是集体的,城市土地是国有的,地方政府用农产品的方式征购土地有巨大的差价,这些差价最终成为了地方政府推动城镇化的动力,当然随后也成了腐败的根源。
此外中国与国外的城镇化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中国的城市的行政级别。比如省会城市按级别划分是“厅局级”。但一些则荣为副省级。对于地方政府官员来说,他们城镇化的唯一动力就是吸收资源扩大自己的城市,并得以谋求更好的行政级别。这体制需要有所改变才可以。
城镇化的正常路径其实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所形成的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转移。想想德国的汽车和化工产品、日本的半导体和录像机产业、瑞士的银行和制药业、意大利的纺织和制鞋业、美国的航空业与电影业,这些工业化发展所积聚起来的城市产业集群最终在完成城镇化的同时也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力。
中国的这场新城镇化看起来达成的一个重要共识是不能再由政府主导,但如果还是以国家行政命令来划分城市集群,那么最终的效果还是不会带来特别大的变化。